Tuesday, December 23, 2014

QRCode 20週年慶:追蹤、了解消費者行為

不知不覺QRCode已經誕生了20年了!今年是它的二十週年慶~QRCode的發明公司DENSO WAVE 還特意在這個日子推出「Frame QRCode」,說是可以在中間留更多的空白位置,讓使用者加入更多的創意圖案。想法不錯,可惜它不支援目前的QRCode掃描器,不但需要特定的QRCode產生器﹝QRCode Generator﹞才可以製作,而且DENSO還打留收費。是否能夠成功,不少人持保留態度。雖然如此,但它的發明﹝QRCode﹞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提供了很多方便給我們,不但為行銷業者帶了很多可能性,也改善了不少行業在營運上的難題。



QRCode - 不只是Quick Response那麼簡單

很多人以為QRCode只能連接到網址,其實它還可以將名片、產品目錄、地理位置、電郵信息,甚至連隱藏信息等都可以嵌入在QRCode裡,玩法多變。有些推廣APP的朋友更製作可以測試掃描者手機系統的QRCode,自動連接iTune Apple Store或Google Play,大大增加下載的轉化率。有些企業的核心服務甚至建基於QRCode之上的!

如果行銷人員懂得利用QRCode,它不單單只是個解碼工具,更是個追蹤器,記錄用戶的使用情況。如果再聰明一點,還可以從中整理出消費者洞察,有助分析各種糙銷活動。當然,一般的QRCode產生器並不提供這個功能,想不花錢,必須要動動腦筋了 。

以下介紹兩個「靠QRCode」賺錢的服務,它們都是藉著幫助行銷人員了解用戶的行為而賺錢。

uQR.me - QRCode Statistics
 
一個營銷活動,是否可以利用QRCode優化活動的內容呢?當然,聰明的marketers會想到用短址來收集和分析掃描的資料〈稍後介紹〉。一般而言,白短址的統計功能應該可以滿足大部份的行銷活動。但是一些複雜一點的活動,就需要比較複雜的統計功能了!uQR.me就是看中這一點,除了結合了BITLY和Google URL Shortener的統計信息之外,它還提供redirect和daily geo-located scan等功能,令活動中間每一個掃描行動都可以被紀錄。例如,一個活動需要參加者在不同地方手掃描QRCode,然後以過關的形式引導他們到一個促銷點。一般的QRCode不但沒法承載那麼多資料,而且管理起來比較麻煩。如果用了uQR.me,就可以方便的看到在不同地點掃描的數據、各自的轉化率等,以便在活動進行中調整做法和策略。不但如此,通過它的後台,還可以改變已生成QRCode的landing page,隨時保持活動的靈活性。當然,服務並不是免費的。不過,也並不昂貴,值得一用。
 

ScanLife - Engage, Measure, ReTarget

ScanLife是一款通過把握用戶在各大商場掃描商品QRCode的資料來賺錢的APP。它是如何運作的呢?首先,當用戶用ScanLife在賣場掃描產品的QRCode或UPC條碼(即一般的產品條碼)時,這個APP除了幫用戶找到相關的產品信息外,它同時還會將相關信息,例如產品、時間、賣場地點等資料儲存在雲端。公司不但定期積極地和Walmart、Bestbuy等大連鎖賣場合作,鼓勵消費者在購物時通過掃描QRCode了解產品信息。同時,再利用這些用戶掃描的信息,推送相關的產品和促銷給回用戶,一舉兩得。它的mTargeting系統更加能為廣告商∕合作伙伴揀選出想target的用戶,從而發送相關信息。
 
 
例如Sephora就通過它來推廣新系列的唇膏,Tiger Direct 則通過它在父親節期間推廣DVD player(通過找出某段時間掃描過唇膏的用戶,為他們推送產品優惠)。用戶看信息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被動的看落在APP inbox的信息,另一種是push notification。廣告商甚至可以付費以push notification來提高engagement rate。根據ScanLife的VP of Marketing, David Javitch,一般的移動廣告的engagement rate大約為0.75%,而通過push notification能達到近8%。神奇吧?!放在ScanLife廣告費的ROI是移動廣告的8倍,如果我是營銷活動的負責人,一定會減少在其他移動廣告的預算,增加對ScanLife 的投入。為甚麼ScanLife 能做到這麼漂亮的回報?我相信主要原因有兩個:

  • 瞄準對的群眾:ScanLife開宗明義是為了想「貨比三家」的用戶服務。掃描的結果除了顯示貨品的資料外,也會比較其他商場同樣商品的價錢和相關的用戶評論。對於那些精打細算的用戶,ScanLife提供的是服務,因此也很樂意使用。以此類推,對於inbox上發來的促銷信息,由於和他們的需求的相關性高,他們會對之視為「增值服務」而不是廣告,所以engagement rate自然比其他移動端為商。
  • 海量的掃描次數:根據ScanLife,它們一個月平均錄得約8百萬條掃描。大量數據可以提升targeting的準確率,令促銷更加有效。
ScanLife這種商業模式,一旦形成優勢,用戶粘性會越來越高,其他競爭對手很難追得上,以後甚至可以發展到為品牌提供消費者洞察報告,前途光明!

免費的短址服務

之前提過可以用短址來產生QRCode,利用短址服務商提供的免費統計服務來了解QRCode的使用情況,而不用付費給uQR.com等服務公司。一般的短址服務是免費的,也提供基本的統計功能,最早期也是最常見的是BITLY,它除了提供點撃數、點撃的時間、點撃的地理位置以外,還提供基本的圖表,讓marketer更直觀的了解整個活動的結果,而且如果超過一家企業一起使用同一個短址〈通常互相是推廣合作伙伴〉,報告裡也能用不同顏色標示,反映各自的效率,必常好用!近期,它們更讓使用者自定短址,讓短址更能反映活動的本質~
 
點擊次數、地區和時間
 
還可以分辨不同的campaign partners
如果認為BITLY的統計功能不夠的話,可以試用Google的URL Shortener短址服務。它除了點撃數、點撃的時間和點撃的地理位置以外,還有點擊平台﹝手機/桌上電腦﹞和手機OS系統等的分析。
QRCode雖然不是甚麼新的科技,但其實一點都不過時。只要動動腦筋,還是可以協助行銷人員達到很多營銷目的的!

延伸閱讀:

Saturday, September 27, 2014

星巴克「顧客體驗」的致勝之道

2008年星巴克經歷了史上最差的業績,除了外圍經濟差之外,創辦人霍華德•舒爾茨認為最重要的是品牌的核心價値受到破壞!當時的管理層追求的是增長和向華爾街交差的數字,這些導致公司遠離核心價值,顧客體驗受到破壞,消費者遠離星巴克,這些最終反映在業績上。於是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重返星巴克,擔任CEO一職,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令星巴克起死回生,股票至今升近十倍。


甚麼是星巴克的核心價值?


霍華德•舒爾茨是最早提出Third Place概念(第三生活空間)的人,他希望通過咖啡的氣味和環境讓人們將星巴克當成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個去處。這個所謂的「核心價值」並不特別,香港的Pacific Coffe、台灣的真鍋咖啡、丹堤咖啡,國內其他的咖啡連鎖像雕刻時光、漫咖啡等也有著類似的概念,做的很出色。為甚麼霍華德•舒爾茨能通過重新擁抱核心價值,增強「顧客體驗」就能將星巴克成死回生?


星巴克的企業使命(mission statement)其中關於店舖(Store)寫道:「When our customers feel this sense of belonging, our stores become a haven, a break from the worries outside, a place where you can meet with friends. It’s about enjoyment at the speed of life—sometimes slow and savored, sometimes faster. Always full of humanity.」我認為「sense of belonging」「A break from the worries outside」「humanity」是重點!

另外,霍華德•舒爾茨在著作「Onward: How Starbucks Fought for Its Life without Losing Its Soul」特別提到『香味』和『牛奶』,對於了解星巴克的核心價值很有幫助。

香味,激發顧客情感共鳴


霍華德•舒爾茨道:「香味也許是星巴克品牌中最容易被顧客感知的一面,它同樣也增強了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提供世界上最高品質的咖啡。我們引進自動濃縮咖啡機的確解決了服務速度和服務效率的主要問題。但同時,我們也忽略了一個事實:這將使咖啡廳大部分的浪漫氛圍與親身感受大打折扣……由於我們運送及儲藏咖啡的方式,在門店中,源自新鮮研磨咖啡的那種醇香、讓人浮想翩翩的馥郁香氣慢慢變淡直至消失。沒有了它,星巴克就無法令顧客跳出他們的日常生活,沈浸在那個發生在遙遠哥斯達黎加抑或非洲的故事中。」香味,原來是「A break from the worries outside」的源頭,是必須要堅守的核心價值。必要時甚至可以犧牲利潤甚豐、甚受歡迎的三文治業務,為的只是避免三文治烤箱散放出來的氣味影響到咖啡的馥郁香氣。

牛奶和咖啡本質



霍華德•舒爾茨道:「對於我們的意式濃縮咖啡飲品來講,蒸牛奶旨在使咖啡的口感更好,其中最關鍵的是保持它的甜度。但很不幸,以效率之名,我們公司使咖啡師養成了一種壞習慣。我們不僅沒培訓他們如何正確地蒸牛奶—這道工序要求牛奶的溫度以及奶泡的程度恰到好處—有些咖啡師甚至在客人點單前就已經蒸好了一罐罐牛奶,放在那裏備用,然後根據顧客需要再加熱。但是,牛奶蒸煮過一次後,就會變稀薄並且喪失一部分甜度。我們必須糾正這些行為,重返高標準。」咖啡是星巴克的核心,不要因為方便而犧牲對品質的追求,消費者對味覺非常敏感,尤其忠實的顧客們。這些營運上的細節,雖然不容易被察覺,但企業的管理層仍需時刻保持警覺。

雖然霍華德•舒爾茨強調味道,也推出不少改善方案。可是近年不少星巴克的顧客,包括我自己,都覺得星巴克的咖啡相對比較失色,對比以前的濃濃味道,現在有點淡而無味。可能,利用科技打造的「體驗」比起咖啡的味道更能吸引和留住新一代的顧客?

科技改善顧客體驗



霍華德•舒爾茨很重視「顧客體驗」,認為是核心價值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良好的體驗,顧客才能體會和感受到星巴克所追求的核心價值。一般人的理解,打造好的顧客體驗需要花不少錢,而且對業績還不一定有直接的幫忙。但其實星巴克通過提升顧客體驗,不但提升了營運效率,也促進營業額的增長。除了在產品和環境上用功以外,在數字媒體和科技上的投資,對提升顧客體驗也有很大的幫忙。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星巴克的Chief Digital Officer, Adam Brotman曾道:「Everything we are doing in digital is about enhancing and strengthening those connections with our customers in only the way that digital can and only the way that Starbucks can.」當社交媒體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時,其實已經重新定義了人們聯繫在一起的方式,星巴克在科技和數字媒體上的投資主要通過和顧客的連繫,了解他們的喜好、消費行為,提供更好的體驗服務,留住顧客。

引入 My Starbucks Idea,了解市場需求

有甚麼比顧客和員工更了解企業?不過,往往企業的改革都是由內至外,由管理高層主導,導致不少改革不接地氣。星巴克的CEO兼創辨人霍華德•舒爾茨認為只有伙伴(星巴克稱自己的員工為伙伴-Partner)和顧客才是最了解星巴克的人,於是在2008年3月19日推出My Starbucks Idea網站,通過互聯網收集用戶意見,改善服務,增強顧客的「正面」體驗。Idea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和產品有關的,例如新產品、咖啡味道等(Product Ideas),一類是和體驗有關的,例如店的環境、音樂、付款方式等(Experience Ideas),最後一類是和社區有關的,例如社會責任、社區互動等(Involvement Ideas) 。當年做法大膽創新,非常具爭議性。但如今不少企業爭相效法,小米就是一個好例子。


去年剛好是My Starbucks Idea推出的五週年,Business Wire特別為這一項作了一個總結。原來5年內My Starbucks Idea收到超過15萬個ideas(建議),共277個建議被採取,網站上登記用戶的投票(Vote)就超為二百萬,參與度非常高。簡單如新口味的建議,例如Mocha Coconut Frappuccino Blended Beverages™ (Idea #144), Hazelnut Macchiato (Idea #275),到充滿激請的Frappuccino Happy Hour (Idea #34),刺激Frappuccino在熱帶地區尤其加州的銷量,甚至在Drive Thrus(汽車外賣)利用電話進行移動付款的Idea(Idea #202),也是來自於My Starbucks Idea。最近幾年,每天都有超過70 項Idea被採用,所以說企業不單要自我進步,學會「聆聽」也是很重要的,在重塑星巴克這方面,My Starbucks Idea起了很大的作用,讓管理層更加了解員工、顧客和市場的想法。

不過,單是做個網站出來收集意見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有一批忠實的顧客,才能產生足夠的凝聚力!以星巴克為例,Business Insider在2011年做了一個調查,發現一般的星巴克顧客平均一個月光顧6次,而百份之二十的忠實顧客則平均一個月光顧16次之多。你的企業有那麼多忠實的顧客嗎?除此之外,員工的參與也是非常重要的。星巴克為員工準備了一個博客(Ideas In Action),讓他們撰寫一些有關新產品、活動的意見,他們甚麼可以對新採用的Ideas「指指點點」,加入加善或批評的意見,完善被採用的Idea。過程完全公開、透明,讓員工和顧客都可以一起參與討論,增加凝聚力。這就是霍華德•舒爾茨所說的「sense of belonging」吧!對於那些提供建議並獲採用的員工和顧客,則成為星巴克最有力的「守護者」 。

免費WiFi的營運邏輯


提供免費Wi-Fi不是鼓勵顧客待久一點,不利營業額嘅提升嗎?為甚麼星巴克不但提供免費Wi-Fi,而且去年開始還「變本加厲」,踢走一向為他們提供Wi-Fi的AT&T,換上Google,將網速由5.15MB/秒大大増強到9.1MB/秒?根據Open Signal’s 的全美Wi-Fi報告,星巴克是全國最快的免費Wi-Fi提供者,網速是第二位麥當勞網的兩倍。星巴克背後的邏輯是甚麼?

 

免費Wi-Fi雖然會導致不少顧客延長停留在店內的時間,但也同時開拓了一群「三五成群」一起來的顧客。他們除了品嘗咖啡外,也希望有個地方讓他們可以聚會、上網、分享照片和一些有趣的YouTube影片。在用戶體驗方面,不但提供顧客方便,還成功打造「休閒」的生活空間,讓顧客可以自由舒適地上網。

為甚麼選擇「上網」這個增值服務上呢?根據eMarketer.com的報告,美國人每天花在數子媒體的時間平均上網為5.46個小時,而利用移動裝置上網的時間也達2.51小時。和2010年比較,大幅增加10倍,人們已經很習慣「碎片化」時間的運用!為他們提供一個場所,讓他們好好享受這些「碎片」時間,Wi-Fi相信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和Google合作,提供「超高速」的免費Wi-Fi雖然看似不智,但想深一層也不無道理。
  • 高速的Wi-Fi可以讓顧客們快點完成網上的事,原本需要20分鐘下載的電視劇現在可以10分鐘就下載好,不會因等待而「賴」在店內。
  • 和競爭對手拉開距離!高速的免費Wi-Fi的確是一項誘因,尤其當網速遠超對手,消費額又差不多時,相信大部份消費者更加傾向到星巴克。
雖然Google和星巴克在這次的合作中沒有提到其他協議,但以如果可以通過了解顧客的上網習慣,例如喜歡去的網站、使用電郵的習慣,甚至看的資訊,就可以更有效的投放資源於將來在科技和數字媒體的投資。有些人為星巴克擔心,認為提供免費Wi-Fi花費不菲,會影響業績。但其實星巴克已經暗地裡monetize這項服務,從登入Starbucks Digital Network時不少的贊助網站可見一斑。另外,登入的設計也佈置得巧妙,當選擇跳過廣告時,其實並沒有真的跳過,而是出現「WiFi Connect & Learn More」的字句,引導用戶去贊助網站。不過,同時用細字提供另一個選擇「No thanks, just take me online」。

以Mobile APP為核心,隨時隨地連繫用戶


Mobile APP可說是星巴克移動策略的重心。因為人手一部手機,隨身攜帶,是顧客最貼身的工具。如果APP做得好、功能夠、使用方便,不但用戶的使用率會相應提高,還可以通過APP產生的數據來分析消費行為,增加對用戶的了解。不過,對於星巴克在這方面策略的解讀,不應該單單以APP的功能而論,而是應該結合獎勵計劃(也即SocialCRM)、POS系統、預付卡、移動支付等一起了解,因為它們是獨立的系統,但各自依賴,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沒有獎勵計劃,沒有那麼多人使用移動支付;沒有整合POS,沒法作交易處理和消費分析;沒有預付卡,單靠信用卡沒法支撐移動支付;沒有移動支付,整個Mobile APP就失去最大的意義。這種深度結合所帶來的用戶體驗非常的棒,除了在服務速度上有所提升外,所產生的數據也非常珍貴。


霍華德•舒爾茨最近在7月份的一次和投資者的會面中提到,已經有15%的交易額是通過手機支付的,成績斐然。星巴克於2009推出myStarbucks APP, 當初只具查詢店舖位置、咖啡資料等基本功能,直到2011年,才將沿用已久的My Starbucks Rewards™獎勵計劃加入APP裡,而且可以利用內建預付卡,通過掃描條碼在櫃檯進行交易。到了2012年,更成功引入Square(一款以APP為基礎的流動付款系統),可以通過Square Wallet付款,免除增值之苦,為顧客提供更多的方便。除了Square Wallet之外,星巴克還推出了自家的Starbucks Card Mobile APP,允許用戶將APP生成的二維碼對著收銀台的掃描器掃一掃,付帳走人。不但不需另外投資硬體,還可以將移動支付整合到現有的POS系統裡,實用、方便,因此很受顧客歡迎!

移動支付,電商最重要的最後一哩


移動支付最值得投資的地方,在於用戶習慣的培養和數據的收集。當初霍華德•舒爾茨投資2500萬美元於Square公司,並承諾在美國的7000家星巴克分店同時接受通過Sqaure Wallet(Sqaure錢包)進行的移動支付時,就是看中這一點。不過,聰明的星巴克並沒有完全依賴Square而是同時發展自己的移動支付方案,Starbucks Card Mobile APP的推出,結合已有的獎勵計劃、預付卡和POS系統,在芸芸移動支付方案中脫穎而出。比起Isis Wallet、Google Wallet等更有親和力,也更有競爭力。最近Square宣佈放棄Square Wallet,推出Square Order,進而針對預定(Pre-order)市場,證明星巴克的策略是對的!一邊通過投資Square學習移動支付各個環節遇到的問題,一邊讓自己的7000多家店實習這種新的支付方式,另一方面則利用所得資訊打造自已的移動支付方案,當年負責Starbucks Card Mobile發展的Benjamin Vigier(如今在Apple Inc.負責Retail Payment)實在應記一功!一旦星巴克的顧客習慣了以手機支付,等於將自己的相關信息,包括地理位置、交易明細、對產品的喜好等開放給星巴克。掌握這些資料,將為星巴克省下不少錢。例如:利用會員的交易了解對產品的需求,有助準確備貨;掌握顧客的移動軌跡,有助分析發展新店的位置;了解顧客喜好,有助加強獎勵計劃投放的準確性,對提高會員的忠誠度有莫大裨益。

My Starbucks Rewards™獎勵計劃,收集資料、促進消費


相對其他餐飲業的會員計劃,星巴克My Starbucks Rewards™的獎勵制度比較像航空公司的獎勵計劃,不同級別的會員有不同的優惠待遇,而且每年更新,因此必須不斷消費才可維持會員的優惠。目前,My Starbucks Rewards™ 分為三個會員獎勵級別,包括新星級、綠星級和金星級,按照會員帳戶中累積的「星星」數目決定會員級別,達到具體級別,就會收到適用於該級別的各種獎勵。本來這個獎勵計劃沒甚麼特別,但會員必須通過星巴克的手機APP登記已啟動的星巴克卡才可以加入,變相「迫」用戶使用APP(雖然登記即可獲取中杯裝或以上之手調飲品的“買一送一”的獎賞優惠),進而「引導」用戶不知不覺中使用APP上的其他功能,包括移動支付,做法聰明。

總結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方式漸漸「被改變」,人與人的溝通、人和企業/品牌的互動也變得更「360度」,沒有一種媒體可以完全擔當全功能的媒介,消費者也變得越來越精明,因此企業和消費者的互動必須更主動、更低調。主動:在於不斷配合時代和科技的變化,改善和消費者溝通的方式和方法;低調:在於使用更「自然」(不是單方面強勢)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只有深入了解顧客,才能提供良好的顧客體驗,所以一間能將好好運用科技,並將之整合到日常營運的企業,才能走到更高、更遠!星巴克的確在這方面非常優越,值得企業們學習。末來,相信除了星巴克以外,我們應該還會見到不少能深深把握科技,打造出卓越顧客體驗的企業,拭目以待!

喜歡文章的話,給個Like吧!

延伸閱讀:

Monday, August 18, 2014

音樂節的行銷魅力(二)


品牌利用音樂節宣傳自身的產品或服務已形成趨勢。根據專門從事盛事贊助和諮詢的企業IEG,2014年全美花在贊助音樂場地、音樂節、巡迴演出的資金高達13.4億美金。上一篇介紹了為甚麼那麼多品牌願意花費巨額市場推廣費用去贊助,並透過著名的Coachella音樂節介紹它們是如何運作的。這一篇主要瞭解哪些品牌是花錢大戶?他們又如何透過不同手段,包括手機、社交媒體、定位技術等,增強品牌在音樂節對目標群眾的影響力。

IEG的報告指出「啤酒(Beer)」行業最有傾向花費在對音樂節的支援上,而當中擁有Budweiser、Stella Artois、Beck’s等品牌的跨國啤酒生產集團Anheuser-Busch花費最多,占了整體近31%的預算;可口可樂和百事這對長年競爭對手花在音樂節相關的預算也分別達到17%和24%。喜力啤酒也不惶多讓占了14%,和Anheuser-Busch這個啤酒界大哥大一起占了半壁江山。啤酒和飲品針對的是年輕人的市場,花巨額贊助音樂節並不出奇,但奇怪的是服裝(尤其針對年輕人市場的快時尚各品牌)連排名都沒有,是因為沒興趣?還是沒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或者起步比較晚?一切還待進一步瞭解。



雖然多數品牌選擇贊助音樂節,但有些品牌認為單單贊助音樂節不夠,最好還「擁有」自己專屬的音樂節,加強宣傳滲透力度。以Budweiser為例,它于2012年創立的「Made in America」音樂節非常受歡迎,今年甚沖出費城,進駐西岸的洛杉磯。Red Bull更是開創這方面的先河,它除了贊助音樂節以外,它獨創的Red Bull音樂學院 (Red Bull Music Academy,RBMA) 更是一項傳奇!RBMA不單是一個很受一般年輕人歡迎的音樂活動,而且讓不同國家的新世代音樂人齊集一起,探索音樂、分享音樂製作見解和不同的音樂人一起jam音樂。自1998年起,它舉辦的地方包括柏林、開普敦、聖保羅、巴塞隆納、倫敦、多倫多、紐約等地方,非常國際化,而針對的群眾是音樂人,他們需要通過申請、提交音樂作品,才可以參與。成功舉辦一個音樂節,人力財力缺一不可,而且還要承擔不少風險。不過,顯然回報的可觀的,要不是Budweiser等品牌不會持續性的加大在音樂節上的推廣投資!

品牌如何在音樂節和參加者互動,增加曝光率和贏取粉絲的好感?

Mobile APP,最貼身的追蹤

除了在現場和粉絲接觸、互動,品牌如何在音樂節舉行之前擴大宣傳力度和廣度,讓品牌資訊傳遞到「擁有相同興趣」的粉絲?喜力和紅牛不約而同選擇了利用Mobile APP,但目的不盡相同。

喜力 (Heineken):音樂UCG,提高參與度


Ultra Music Festival是每年三月在邁阿密舉行的音樂節,喜力是贊助商之一。根據喜力的manager of sponsorships and activations, Leanne Maciel的說法,品牌的目標群眾是「the 25-34-year-old man of the world — is tied to his smartphone」,因此品牌特別為這個音樂節做了一款「Heineken Ultra Remix app」,讓用戶可以自由地挑選曲目,利用APP提供的混音功能,創作屬於自己的歌曲,並通過Facebook和Twitter分享到朋友圈。為了鼓勵粉絲們創作、傳播,喜力更請來著名DJ WhiteNoize創作第一首曲,抛磚引玉。同時,他們還會聯同其他評審團選出十個優秀作品,放在喜力的Facebook專頁上,讓廣大粉絲投票。最多得票者除了可以贏得雙人參與Ultra Music Festival的旅程外,還有機會和音樂節的表演者會面、互動。這種透過APP、結合社交媒體,加增宣傳廣度的方式,證明非常有效。

紅牛(Red Bull):RBMA Radio App,讓所有人共用音樂

紅牛(Red Bull)將RBMA收集到的音樂作品,包括對音樂人的訪問等一一放到「RMBA Radio App」,雖然不是人人可以參與RBMA (只有音樂才華出眾的朋友,才有機會被挑選免費參與),但是通過這個Mobile APP,粉絲們可以收聽參與者的作品、訪問,間接參與這個有「門檻」的音樂活動,並通過社交媒體傳播資訊。這個APP的UGC可謂非常高質素,相信可以吸引相當數量對音樂有認識的「有識之士」收聽,加強對他們的傳播力!

利用iBeacon,定位發放資訊

在偌大一個音樂節,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活動,參與者少至數萬、多至二三十萬。雖然大部份人在事前都會做好資料搜集,但是往往受現場熱鬧的環境、熱情的人群所影響而錯過不少活動。如何讓參與者在「零負擔」的情況下參與更多的活動?讓他們的體驗更「無縫」?近期不少大型活動的主辦紛紛試用蘋果(Apple Inc)的iBeacon技術,利用微定位,讓在iBeacon發射器附近的人群,接收到附近的活動資訊。例如:在遊戲攤擋附近提醒人們10分鐘內有甚麼活動;利用iBeacon玩積分遊戲(treasure hunt),將人流平均地引導到音樂節的每一角落。今年加州的Coachella音樂節就率先使用,將iBeacon技術整合到音樂節的專用APP上,譲參與者無縫地和音樂節的各項活動互動。

甚麼是iBeacon?

iBeacon是iOS中延伸定位服務的一種新技術,iBeacon基地發射台透過低功耗藍牙技術(Bluetooth Low Energy,Bluetooth LE)建立一個訊號接收區域,一旦整合了iBeacon技術的devices/APP(包括iPhone、iPad等)進入接收範圍,除了可以精確的知道用戶在甚麼位置以外,企業還可以根據定位,發放各種資訊,包括折扣卷、活動詳情、產品資訊,甚至有時效性和區域地的資訊。

通過音樂節的APP,發放資訊,提升互動

在英國,最受歡迎的首五個音樂節,當中就有四個是通過Mobile APP來宣傳。我個人近期比較喜歡的卻是加州 Coachella音樂節的APP,它結合微定位、節目表、地圖、社交媒體、wristband等功能,非常全面。


從APP的內容和安排(整個APP並沒有任何廣告),可以看得出Coachella並不想通過這個APP賺錢,而是希望參與者通過使用這個APP,體驗整個音樂節的活動,並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內容方面,MAP不單有各區域的指示,還有pin連接到相關資訊的頁面,而且還加入搜索功能,讓用戶可以快速的通過index找到所需資訊,非常方便;LINEUP可以讓使用者找到演出歌手,加入時間表;TIMELINE,只要登記好了,使用者就可以利用這個功能紀錄他們在Coachella參與的各項活動,供以後分享;SOCIAL可以讓使用者連接他們的Facebook、Twitter或Instagram帳戶,分享感想;EAT & DRINK,顧名思意是察看所有的飲食攤檔;FUN & ESSENTIALS列出所有好玩有趣的活動,例如Art Studio、摩天輪和其他贊助商的攤位。最有趣的是這個WRISTBAND手帶!每個人進場都需要戴著這個手帶,它等於是在場內的通行證,而所人有都需要在進場前啟動這條帶有RFID的手帶。如此一來,Coachella的舉辦方就拿握了參與者的聯絡資料以及他們在場內的活動軌跡,對於將來的推廣或改善場地的安排,非常有用。
RFID的手帶
打卡 Checkpoint
相同的手帶,在Bonnaroo Music Festival也有使用!主辦方還設立不少checkpoint,讓參與者通過掃描手帶,在Facebook上「打卡」,分享給朋友。有些checkpoint還結合贊助商的宣傳message,例如圖中這個Ford汽車贊助的「Ford Escape」 checkpoint就是一個好例子!

其他品牌贊助音樂節的案例

法國Garnier:Fructis護理頭髮系列


在音樂節中「洗頭」,奇怪嗎?如果你是頭髮護理品牌的負責人,你會如何執行在音樂節中的活動?參與過音樂節的人都有這種經驗,一開始總是異常興奮,然而經過穿梭幾個區域下來,整個人汗水淋漓,熱呼呼的,很想我個地方好好休息,然後再戰!Garnier Fructis hair styling產品系列的負責人聰明的在場中搭起一個有空調的帳篷,參與者除了可以進來休息外,還可以順便洗洗頭,整理一下頭髮。現場還有iPad提供,讓他們上網流覽Fructis的產品系列。

Mattel:Apples to Apples 遊戲


美國品牌玩具公司Mattel在Bonnaroo音樂節中搭起「Crazy Combinations Lounge」的帳篷,提供Apples to Apples遊戲,讓參與者可以在休息的同時和朋友們輕鬆地娛樂一番!除此以外,場內還有年輕人最愛的photo booth,讓他們拍拍合照。Mattel還請來搞笑藝人Nikki Glaser、 Amy Schumer等到場搞氣氛,將歡樂的資訊傳播開來~

State Farm:最舒服的保險公司


保險公司State Farm除了讓Bonnaroo音樂節的參與者享受30分鐘舒服的吊床服務外,同時提供「Bonnaroo Roadside Assistance」服務,為駕車的朋友免費提供換軑、處理壞電池的服務,真正是服務周到,到處充滿「保險」意識!

Camp GAP:音樂節少不了的T-shirt

一個好玩的音樂節甚可能少了音樂節T-Shirt這環節,像Lollapalooza和Wanderlust音樂節,都可以成功賣出近3萬件T-shirt。專門針對年輕人的GAP當然不會錯過這些機會,除了在Sasquatch音樂節推出「CAMP GAP」攤位,提供DIY cutoff shorts、畫臉譜等好玩的服務外,在Bonnaroo音樂節,則和HelloGiggles、P.S. I Made合作,推出DIY T-shirt的印製服務,攤位內還設有卡拉OK和果汁bar這些年輕人喜好的玩意~

音樂節的推廣雖然花樣多多,應用到的科技也越來越多樣化,但萬變不離其中的是「和參與者的互動」。要贏得掌聲,必須認真的對待。除了像上一篇所說的活動要「型」以外,如何做好和參與者的互動將是未來音樂節決勝的重要一環!

延伸閱讀:
喜歡文章的話,給個Like吧!

Tuesday, May 27, 2014

O2O行銷的成功在於創造價值,不在模式創新!

傳統上理解O2O(online to offline)的營銷模式是指網上營銷/實體店購買,帶動網上經營和消費。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包括提供折扣、推送產品信息、服務預訂等,和網民進行交流,從而引導他們到實體商店消費,特別適合必須到店消費的商品和服務,比如餐飲、服裝、酒店、美容美髮等行業。


O2O作為一種手段/策略,的確為傳統行業提供一個電子商務化的方向。不過,與歷史更為悠久的B2C、C2C不同的是O2O強調網上支付、網下提取商品或享受服務,而B2C、C2C則可以是純網上的業務,所以成功的O2O策略必需有零售店的配合。成功經營O2O,可以通過網上更精準地接觸更多用戶,利用數據做好CRM,增強用戶的粘性,提升定單的次數和單價接觸的客源多了,所屬的零售店也必被迫著提升經營效率,盡用O2O帶來的優勢。而「網上支付」、「網上網下整合」則是決定模式是否成功的兩大要點。


比起O2O,它的加強版Onmi-channal Retailing(全方位零售渠道)是近年不少大型連鎖零售店所採用的策略,例如GAP、Urban Outfitters等都做的非常出色,年報上的網上銷售業績亮麗。這個策略的重心在於通過全方位、多渠道的整合,包括網站、零售店面、直銷郵件和目錄、服務終端與社交媒體等,打通網上網下所有環節,為顧客提供更貼心的消費體驗。企業除了在營運上必須改革外,由於消費者的決策模式改變,對於消費數據的收集、分析以及背後IT和配貨系統的改善都是核心競爭力的表現。

其實不論是O2O或Onmi-channal Retailing,它們的意義不在於模式的創新,而在於創造價值。很多國外成功的案例,在乎的是如何利用這些策略提升用戶的體驗、為用戶提供方便,然後從中賺錢。在這個基礎上,對於用戶群和他們的行為和需要的了解是重點。至於如何做,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創意,以下幾個案例我認為是比較有意思的,包括支付創新、思維創新和營運創新。

PayNearMe-為重度現金使用者提供網購支付服務


很難想像沒有信用卡、借記卡、網上銀行或支付寶類帳戶的朋友也可以享受網購的樂趣!撇除超低收入人仕外,這群人其實也有網購的需要,只是因為各種原因(包括網絡安全、個人習慣等)沒有使用網上支付。總部位於加州Mountain View的PayNearMe就是為這個族群的人們提供Cash Payment Processing Network的O2O服務。首先,人們在網購時選擇以PayNearMe支付,然後將支付單拿到指定的收款地點付款(如果沒有打印機,可以選擇將購物信息發到手機,支付點的員工會利用POS掃描barcode)。當付款的一刻,商家就會被通知並將貨物送到購買者指定的地點。


這種服務聽起來很麻煩,要成功必須清楚知道用戶在哪裡,而且支付點要夠多、夠方便。PayNearMe去年的交易量成長了三倍,又成功吸引到超過6千5百萬美金的融資,證明了這個商業模式的有效性,到底PayNearMe是如何做得到的呢?

準確的市場定位

PayNearMe服務美國本土市場,針對現金使用者,根據他們的描述,他們選擇這個市場主要因為:
  • 根據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的數據,估計目前有近1千萬美國家庭沒有銀行帳戶(unbanked),而約2千4萬美國家庭的銀行帳戶狀態屬於不活躍(under-banked),佔了超過28% 的美國家庭
  • 超過6千萬美國成年人沒有使用信用卡或借記卡
  • 54% 美國成年人比較喜歡以現金作為支付方式
這個市場相對於美國3.178億人口(2014年3月份數據)看起來算是小,但是沒有使用信用卡或借記卡的美國成年人數已經差不多等於英國的總人口,定位準確。雖然不是針對全美人們的服務,但火力集中在百份之二十八的美國家庭,服務對象的需求相對比較容易了解,加上競爭對手不多(目前比較接近的只有Paypal的My Cash Card),成功為用戶創造價值。

提供方便,選點精準
除了找對目標市場以外,執行力和慎密的佈局也是成功的關鍵,而網下支付點的選擇則充份顯示了他們的智慧!目前PayNearMe主要和7-Eleven、Family Dollar和 ACE Cash Express stores合作,在全美地區提供1萬7千個網下支付點。三個合作伙伴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擁有大量的店舖,讓PayNearMe可以在短時間涵蓋全國,打開局面,爭取更多合作商家。除了商家的量以外,提升交易的頻率,是PayNearMe的另一個成功要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CEO Danny Shader的聰明之處。
  1. 沒有選擇像Walmart、Target、Costco等全國性大賣場。它們雖然點夠多,但是多半遠離市中心,大部份光顧的顧客多數駕車去,而且每週光顧次數不多,傾向一次過購物整週的用品。既沒有為PayNearMe的目標客戶提供方便性(網購用戶一般比較心急拿到貨品),也沒有提升交易的頻率的潛力。
  2. 目前合作伙伴各有優點,大部份7-Eleven的位置接近市區或在市中心,方便上班人仕在空閒時間「順便」前往付款,提高他們使用PayNearMe的意慾。相信使用這渠道支付的用戶質素比較高,可以吸引優惠商家加入PayNearMe。Family Dollar多數位於社區,針對的是想買折扣貨的價格敏感用戶,它的口號是「Your Home for Everyday LOW PRICES」,小額和頻密的交易相信是這個渠道的特色。只要找到合適的商家和貨品,就可以輕易提升交易量。ACE Cash Express stores主要做的是借貸業務,相信PayNearMe針對的一些低端目標客戶(尤其那些沒有車的)會經常到訪。這個對於這些用戶,特定的貨品/服務會很受歡迎。例如,他們大部份沒有車和房產,通過PayNearMe向Geryhound巴士公司支付巴士票(尤其需要穿州過省找工作/跑業務的)或AppFolio物業管理公司支付房租,成了他們的少數可有的選擇。
Urban Outfitters -將店鋪整合到發貨系統


Urban Outfitters是一家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主要市場的美國快時尚公司,旗下擁有包括Urban Outfitters、Anthropologie、Free People、Terrain和BHLDN等5個品牌,連鎖店多達近400間。沒有大批量的產品、也沒有大量的廣告宣傳、他們的店面設計甚至沒有考慮到經濟規模的好益,每家店採用不同設計,而且定期和不同的設計師合作,以相對便宜的價錢售賣優質設計師的時裝。
相對其他針對年輕人市場的零售品牌,Urban Outfitters的股價表現不錯
面對目前各家快時尚品牌的挑戰,少款式、少生產量、靈活的採購和生產流程已是必須的,加上補捉潮流趨勢的難度越來越大,服裝品牌的經營(尤其針對年輕人)並不易為。這個顧客群習慣上網,習慣網上購物,習慣比較價格而且沒有耐性,要討好他們並不容易。但是不少品牌同時指出他們的消費能力高,而且高度依賴互聯網,是品牌成長的最大動力。以Urban Outfitters為例,截至去年九月的業績報告,網上銷售帶來的收益佔了公司整體近四份之一。第三季度的增速更比去年增加40%,非常驚人!Chief Strategy Officer Michael Kaness揚言在5年之內。網上銷售將佔公司整體銷售的一半。到底Urban Outfitters是如何做得到的呢?

觀念上的改變

一切的改革從觀念開始。自從網上銷售開始增長開始,Urban Outfitters的管理層開始轉變觀念,將公司定位為電商(ecommerce company),而不是擁有網店(online store)的傳統品牌零售店;想的是「direct-to-consumer business」,而不是如何利用網店清庫存。之後的種種改革,都反映了這個戰策上的改變。

零售店=配貨中心
傳統品牌零售店在進軍網上銷售之初,一般會設立一隊獨立的營運隊伍,定制自己的工作和配貨流程。由於客人的需求和零售的不同,流程也往往不一樣,不但容易造成內部部門之間的矛盾,顧客也享受不到網購的樂趣。Urban Outfitters在經營網上銷售業務時,想的是「顧客的需求」-如何令他們買的方便,將網購變成習慣。以配貨而言,Urban Outfitters除了通過兩個位於Gap, Pa和Reno, Nev的全國性配貨中心以外,大部份的零售店都可以承擔小型「配貨中心」的工作,以最快的時間將貨品送到顧客手中。如此一來,每家店的「死貨」都有機會盤活;配貨中心也不用因為要完成配貨任務而堆積大量貨品;製造的工廠也因此可以更靈活的配合銷量來生產。一環扣一環,買手和設計師團隊也可以更大膽的因應潮流變化而推出新產品。當然這種流程上的變化,不是口頭說說而言,涉及技術和科技改革和流程改造。根據Urban Outfitters的Executive Director of Logistic, Ken McKinney表示,目前每天大約可以處理7千至1萬個左右這類的訂單。隨著科技的進步,處理能力也會提升,應付越來越多的需求。

免費送貨服務

經營零售店投資成本昂貴,營運和人力成本也並不便宜。自從Urban Outfitters宣佈自己定位為電商外,其中一個做法是減少開設零售店,將省下的錢,為網上(利用Urban Outfitterse的手機App)在Urban Outfitters購物的客戶提供免費送貨服務。雖然如此一來,每張單的處理成本會有所增加,但是管理層相信與其投入在回報率差的零售市場,不如用來培養用戶經常到Urban Outfitters網站購物的習慣。

AEON幕張新都心店的Omni channel Retailing策略


日本AEON集團近期新開幕的「AEON幕張新都心店」,商場的整體面積逾40萬平方米,分為Grand Mall、Pet Mall、Family Mall及Active Mall四大部份,而店鋪面積則有12萬8千平方米。在這裡,AEON大膽嘗試不同的作法,利用手機、APP、商場內的海報、裝置、商品本身等方法和顧客互動,刺激消費,從而提高營業額!重要的是種種嘗試沒有一項以「低價」、「殺價」作為促銷手法,而是通過提升用戶體驗,讓消費者自動的花錢。從店鋪面積只佔整體商場約33%,就可以看到AEON有多重視消費體驗。到底有那些嘗試呢?讓我們一一了解:
引發需求,拍吧!「撮って!インフォ」

位於Grand Mall的1F的蔬果賣場,只要用mobile devices對準賣場的海報拍攝,就能自動顯示這些蔬果的相關資料和食譜。以蘋果為例,可以出現如圖的蘋果批食譜,或者蘋果汁、甚至蔬果沙律。對於那些一天到晚頭痛要準備甚麼菜式給家人吃的主婦們,可以說是一大「善舉」。對於一些冷們的蔬果,更有推廣作用。試想,有誰會買那些不知道如何處理的蔬果。

捕捉「聲音」的サウンドキャッチ (Sound Catcher)

在日本的大賣場,很多時候會聽到不同的廣播,感覺很熱鬧。以前經常在想,如果可以在逛的時候,很快找到這些宣傳的商品或活動,應該是非常好的體驗。現實當然沒有那麼美好,但AEON這次讓顧客利用APP辨識在賣場內宣傳影片和電子板的「聲音」,然後pop-up相關的內容和廣告片,雖然操作有點陽春,卻是值得鼓勵的嘗試!

我對報導說最終連接到網上商店的相關商品的做法有所保留(人都到了實體店,為甚麼不在現場購買?),但如果可以將之改良,引導顧客到相關的區域,並結合iBeacon之類的微定位科技,通過分析,了解顧客們在消費決策過程的移動路徑,結果應該非常有趣和實用!

觸控裝置,廷伸用戶體驗


如何和沒有mobile devices的顧客加強互動?AEON在紅酒專買店的品酒(試喝)區內加入觸控裝置。顧客只需要將紅酒的樽底放在觸控裝置上面,畫面就會出現該紅酒的各種資料以及在店內所放的位置,讓顧客以互動的方式瞭解產品。部份紅酒甚至還有food match的建議,顧客可以一邊買酒,一邊計劃在商場內一起購買所需的食材。

其實這個式可以更進一步,例如通過掃描的次數了解顧客對產區、品類、價格的喜好,從而提供比較受歡迎的紅酒供顧客品嚐。通過了解掃描的時間點,了解哪段時間最多目標顧客經過,從而設計出一些閃購項目,增加銷量。甚至可以進一步結合會員系統,通過了解會員的profile和他們選擇看的資料和停留時間,了解他們的喜好,在以後的電郵或下次他們登入查詢紅酒資料時作出乘機作出購買建議。

另外,相同的裝置也應用在其他區域,讓顧客瀏覽那些沒有機會放在店鋪的商品,並進行選購,而且還可以選擇送貨上門或到零售店取貨。如果整個流程設計得宜,變相無形中「增大」了零售店的鋪面面積,對於提升營業額幫助非常大,怪不得這個方法得到越來越多連鎖零售店使用

多媒體產品資訊,促銷有道
在銷售紅酒的區域,AEON不但利用觸控裝置,而且結合手機APP「Smart Phone DE LIQUOR」為顧客提供更多產品資訊。顧客們只要利用裝有「Smart Phone DE LIQUOR」的mobile devices就可以通過掃描包裝就可以看到一段該紅酒的介,並可以連結到AEON的網上商店「AEON de WINE」購買相關的產品。這種做法人力成本不菲,除了資料的準備和更新很花時間外,商品的包裝也必需配合以便使用影像辨識技術。不過,好處是可以結合會員系統,而且增加顧客的使用次數和頻率,通過後台所儲存的用戶個人資料,作出分析,得到更多消費者的洞察。

科技是死的,如何應用科技,如何改變傳統零售業務的經營理念和營運才是直正O2O的挑戰!!

延伸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